市場上,不少兒童零食企業(yè)陸續(xù)對產品做出“減法”動作,例如將糖、鹽、油減少或者剔除,以此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。
但是事實卻是,不少兒童零食企業(yè)空打的口號,實際上產品中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添加。但是需要認識到,是否添加的問題也需要行業(yè)辯證的去看待。
01
“減法”市場逐漸熱鬧
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問題關注度的提升,“”市場需求也愈發(fā)強烈。各大兒童零食企業(yè)洞察到消費者的需求,從而進行迎合消費需求,以此來搶占兒童零食市場。
比如三只松鼠旗下的子品牌“小鹿藍藍”,突出強調產品的四個“0”賣點——0香精、0防腐劑、0色素、0甜味劑;良品鋪子的子品牌“良品小食仙”定位為高端零食品牌,減糖、減油、減鹽,并且對香精、色素等添加劑也做出“減法”,致力于突出食品天然性。
另外,日前獲得千萬元投資的小黃象推出的“有谷氣”系列兒童營養(yǎng)成長即食麥片賣點為健康和營養(yǎng),宣傳不含人工防腐劑、人工香精、人工色素等。
在京東平臺上,窩小芽米餅宣傳顯示不添加白砂糖、食鹽、香精、人工色素、防腐劑;玄谷村的兒童原味拌飯海苔碎強調劑、0味精、0香精、0防腐劑;SunRype果丹皮強調無防腐劑、糖……
不難看出,“減法”已經成為各大零食企業(yè)爭相搶占的市場,企業(yè)也陸續(xù)推出“”產品來吸引消費者注意,當然部分企業(yè)也確實以此打開了品牌知名度,取得了一定成績。
02
真的“”?
隨著兒童零食不斷在“減法”上做文章,越來越多的零食企業(yè)都打出了這一概念,打出“兒童零食”的口號,但是企業(yè)真的做到了嗎?
據(jù)《母嬰時代》觀察,兒童零食市場上有不少產品的“”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(tài)。比如淘寶電商平臺上的固本堂山楂六物膏棒棒糖,產品標題介紹,但查看成分表卻含有冰糖和麥芽糖漿;香酥小鱈魚的標題中注明,卻含有白砂糖、食用鹽、味精;酥脆鱈魚表明為兒童鱈魚酥,但其成分表顯示原味鱈魚酥中含有白砂糖、食用鹽、味精,而海苔味鱈魚酥中含有白砂糖、食用鹽、味精、調味粉等等。
而秋田滿滿的手指泡芙條標注為無糖無鹽,但是配料表里卻含有低聚果糖,在《母嬰時代》詢問客服時,客服給的回應卻是產品不含有白砂糖。
需要指出的是,只要是國家政策范圍內的添加都是合法合規(guī)的,但是企業(yè)一邊宣稱產品,一邊卻在產品里添加各種物質,這是在消耗消費者的信任,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取得關注和成績,但是卻會影響長遠地發(fā)展。
另外,良品小食仙一直強調減糖,可在小兔山楂棒(藍莓味)中,配料表中白砂糖則排在位;新品的無糖小兔山楂棒,卻含有低聚果糖,在詢問客服該產品是否無糖時,客服表示無糖,但當問到“低聚果糖算不算糖時”,客服馬上改口為沒有白砂糖和蔗糖。
經過查詢,“做減法”確實是部分企業(yè)想要去觸碰的,但是真正做到“減法”和“”的卻鳳毛麟角,一部分企業(yè)還玩起了套路,而這種“空打口號”的方式只會消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。
03
“多糖多鹽”成行業(yè)痛點
兒童零食之所以會成為部分家長的“禁品”,是因為添加物比較多,比如糖和鹽,對于沒有發(fā)育成熟的兒童來說,攝入過量的糖不僅會增加幼兒齲齒的風險,還增加兒童期多種疾病風險的風險,孩子攝入過多的鈉,會加重腎臟負擔,甚至可能會對肝腎造成損傷。
據(jù)《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》指出,當前青少年在市場上購買的零食,集中存在三個痛點:重糖、高油鹽、玩套路。
而消費者如此討厭“鹽與糖”,為什么眾多兒童零食企業(yè)在產品中還會添加糖呢,并且添加量還不低?
雖然近幾年消費者逐漸傾向于“”或是“抗糖”,但這只是部分家長們的想法。兒童零食的消費決策者除了家長還有兒童,他們也是產品的決擇人之一,兒童會在意好不好吃,所以企業(yè)在“減糖”的前提之下,還必須要考慮口味問題,這也是兒童零食企業(yè)的無奈之舉。
據(jù)英敏特在2019年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,94%的中國城市消費者在過去6個月中曾試圖減少鹽的攝入量,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,都難見到低鹽零食的蹤影。
因為咸味有助于緩解悲觀情緒,而且咸味零食口感上會更佳。所以“鹽和糖”的加入都是在口味上的發(fā)力,畢竟口味對于產品的受歡迎程度起關鍵性作用。
04
更好?
“減法”越來越成為兒童零食發(fā)展的一種趨勢,畢竟“健康”成為了消費者的關注重點,企業(yè)不得不去迎合消費者的需求。
earth's best副總裁姜福全在接受《母嬰時代》采訪時指出,“”、“”的消費需求是被一些達人教育和引導出來的,在允許的范圍內添加對質量肯定沒有影響,但是消費者可能不會接受,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消費需求催生的。
據(jù)《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》顯示,80后、90后、00后家長購買兒童零食時,63.5%的媽媽們購買零食時關注天然、健康、的因素,其次是有60.3%的注重營養(yǎng)、成分、配方搭配、保質期和品牌。
對于一些打著口號而產品中卻沒有體現(xiàn)出實際行動的行為,姜福全認為這屬于品牌宣傳問題。
中國食品產業(yè)分析師朱丹蓬認為,也好有添加也好,其實沒有性,有些食品添加后對風味、質量、后續(xù)的保存等會更加有保障,因此還要從辯證、科學的角度去看。并不能說沒有添加就一定是好的,也會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,所以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。
在線咨詢